葉問小傳(二) 葉正
先父在港居住了數年後,奉父命又返回佛山。 但他無意繼承祖業搞經商買賣,只是醉心於詠拳。
日夕與師兄弟輩切磋拳藝或深入研讀贊公手抄之詠春拳譜。 日夕以深厚儒家古文學根底去思索;
除了用陰陽五行、兩儀、八卦等玄學詮釋詠春拳理,又使用在聖士提反中學讀書時期所學到的幾何學、力學原理去剖析詠春之整個套路。
終於徹然有悟,詠春拳之精髓,圓融貫通,盡歸掌握。 拳論消化了,加上實戰經驗與日俱增,名聲日顯。
一九三七年 至 一九四五年間,乃八年抗戰時期,日寇侵華。 華北淪陷,佛山亦未能幸免。 《葉家莊》被霸佔,改建成為敵偽南海縣縣政府。
敵偽政權多次勸誘先父參組「治安隊」,許以高官厚祿。 但先父民族氣節凜然,不為所動,屢邀拒,稱病詐癡。 是時被迫遷居於公正路
福興街一所舊屋,時有斷炊之苦。 好友周清泉先生,素重先父武功。 先父不為敵誘,更欽先父骨氣。 於是時時加以接濟,終于渡過了時艱。
為報知己,先父遂授拳于周清泉之子周光裕 (乳名「六仔」)。 為保持學拳氣氛,又收小光裕之同學輩郭富、陳志新、倫佳、周細等人為徒。
他們應是先父第一批的弟子。 時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。 我亦於此時開始學習詠春拳。
一九四九年,先父離開佛山,重臨香港。 一九五零年開始,再次收徒教授詠春拳。 授徒時,
憑著他自己對詠春拳的深刻理解,把原本充滿著玄學味道的深奧的拳理,用深入淺出、通俗易懂的群眾化的語言演繹和表述出來。
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舉,詠春拳之有今日繁榮,實實在在有賴此一著。 弟子們明白了拳理,在正確指導下練習套路,進步神速。
亦很快轉而授徒、授徒、再授徒; 詠春門人有了第二代、第三代、第四代 … 。 其次,是改造革新「木人樁」。
「木人樁」是詠春派系演練實戰手法之關鍵工具。
這個「樁」, 按傳統是應深深的栽埋在地面上,堅堅實實,毫無反彈的。
但香港人卻是普遍居住在樓層上的,極少人能擁有私人地面,這就成為推廣演練詠春實戰手法之現實阻力。
先父敢於面對這個現實,大膽革新。 他聘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,仔細研討,經過不斷嘗試和多次翻工修改,終於演變成活的、懸掛掛式的木人樁。
這個形式源用至今。
有了先父在授拳及木人樁此兩大改革,奠定了詠春拳在武林中的地位,也奠定了他在詠春門人心目中的地位,奠定了他成為【一代宗師】的地位。
|